根据所在部位命名:如腕骨、完骨、大椎、耳门、耳尖、乳中、乳根、脊中、脐中、囟会、颊车、颧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,腧穴恰在这些部位,就分别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。
根据治疗作用命名:如睛明、光明、四白均有明目之效;水分、水道皆有利水消肿之功;牵正治口涡;迎香通鼻窍;听宫、听会治耳鸣、耳聋;风府、风市祛风而有功;
利用天体地貌命名:如上星、日月、太乙、太白、昆仑、承山、大陵、丘墟、合谷、阳溪、水沟、尺泽、天池、极泉、小海、四渎等。
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:如伏兔、鱼际、犊鼻、鹤顶、鸠尾、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;而攒竹、丝竹空、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。
借用建筑物命名:如天井、玉堂、巨阙、库房、地仓、梁门、神庭、气户、屋翳、天窗、中府、劳宫等均属此类。此外还有以乡、里、市、街、道、冲、会、合、交、迎、关、枢等命名的腧穴也归于此类。
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:例如心俞、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脏腑名称命名;神堂、神门、魄户、魂门、意舍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;阴交、阴都、至阳、会阳、阳池、会阴、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;三阳五会(百会)、三阴交、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特殊联系而命名。
原文来自:武医养生刘和斌的博客
作者:(微信/QQ:863162881,微信公众号:zrysbg)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biguwh.com/mrbj/2385.html
版权属于:青城山自然辟谷养生网
版权所有,转载时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!
发表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